寶寶怎么增加抵抗力 寶寶抵抗力如何提高

作者: 曹白  2014-06-04 11:52 [查查吧]:www.uabf.cn

  寶寶怎么增加抵抗力,寶寶如何提高抵抗力呢?下面來看看相關介紹。

  怎么知道寶寶免疫力低下

  先天性免疫低下

  癥狀表現:寶寶每次得病較重,持續(xù)時間也較長;患病為敗血病、惡性腫瘤等;有家族遺傳史。

  需要治療否:屬于病態(tài),需要治療

  恢復關鍵:醫(yī)學上也稱為免疫缺陷,是由于先天性免疫低下多由基因突變引起,因此具有遺傳性。先天性免疫低下的治療,需要根據病情采用不同的措施,一般治療較困難,治療也是長久的。

  后天繼發(fā)性免疫低下

  癥狀表現:寶寶由于感染、藥物、營養(yǎng)不良等,導致免疫力低下。

  需要治療否:屬于病態(tài),需要治療

  恢復關鍵:清除可能損害免疫系統的病毒或細菌病灶;更改或停用引起免疫低下的藥物;及時對癥治療可能影響到免疫系統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當心臟畸形校正后,寶寶反復感染的情況就會明顯改善;避免因營養(yǎng)不良影響寶寶免疫系統的發(fā)育和成熟。去除這些不良因素后,寶寶的免疫功能大多會逐步恢復。

  生理性免疫低下

  癥狀表現:主要是上呼吸道,如感冒等,而不是肺炎、腦膜炎、敗血癥等嚴重感染。經常是由于天氣變化、生活環(huán)境改變等日常情況引起的,通??勺孕腥?/p>

  需要治療否:正?,F象,通常不需要治療

  恢復關鍵:與成人相比,孩子更容易感冒,這就是因為孩子存在生理性免疫低下。生理性免疫低下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必須經歷的,屬于正?,F象。

  寶寶怎么增加抵抗力

  母乳喂養(yǎng)——人生的第一次免疫

  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物質,能增加嬰兒機體免疫力及抗病能力,可防止嬰兒受病毒的侵入而生病??梢哉f母乳是人生的第一次免疫,因此不要錯過給寶寶母乳喂養(yǎng)的機會。在母乳不能保證的情況下,使用雀巢能恩,雀巢超級能恩等低敏配方奶粉,增強嬰幼兒免疫力。

  撫觸——改善寶寶的血液循環(huán)

  在自然分娩中產道收縮,擠壓胎兒,是一種有益的身體接觸,有利于寶寶神經系統的發(fā)育。出生后,母親的身體接觸,會讓小嬰兒有很大的安全感,可以促進寶寶的身體發(fā)育,對出生時體重較輕的早產兒尤其有益。撫觸可以改善寶寶的血液循環(huán),提高免疫力,并能增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減少哭鬧,改善睡眠。

  免疫預防接種——積極主動應對

  為寶寶預防接種是人類抵御傳染性疾病而采取的積極措施,如接種卡介苗預防結核,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預防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癥),接種乙肝疫苗預防乙肝等。父母們一定要按時為寶寶接種疫苗。

  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保持充足睡眠時間

  父母足夠耐心地對待孩子,幫他們找到自己的生活規(guī)律。成長中的孩子每天需要充足的睡眠,如果你的孩子晚上睡得不夠,可以讓他白天小睡一下。周末多帶寶寶到空氣清新的公園玩一玩,對身體大有益處。

  均衡飲食——提升防御功能

  孩子偏食,營養(yǎng)不均衡會造成抵抗力下降。肉、蛋、新鮮蔬菜水果品種盡可能多樣,少吃各種油炸、熏烤、過甜的食品。

  不要吃得過飽——避免脾胃負擔過重

  嬰幼兒臟腑嬌嫩,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健全。雖然發(fā)育旺盛,對營養(yǎng)物質需要迫切,但是,脾胃運動消化功能相對不足。若吃得過飽,會使胃腸負擔加重,消化功能紊亂,容易發(fā)生積食、腹痛,導致胃腸炎、消化不良等疾病。

  多喝白開水——保持黏膜濕潤

  多喝水可以保持黏膜濕潤,成為抵擋細菌的重要防線。上幼兒園、外出時讓孩子背著水瓶,渴了隨時喝。注意,要喝白開水,而不是各種含糖飲料。

  不必過于干凈——形成免疫記憶

  免疫系統能對傳染病原形成免疫記憶,萬一再次遇上,可以很快將其消滅。如果你家太干凈,孩子沒有機會通過感染產生抗體,抵抗力反而減弱,并可能導致過敏和自體免疫失調。

  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防止病從口入

  雖然過分抗菌、干凈無益健康,但仍要培養(yǎng)孩子基本的衛(wèi)生習慣,尤其在吃飯前和上廁所后把手洗干凈,可以防止病從口入。

  及時補充鋅元素——提高身體免疫力

  鋅是人體內很多重要酶的構成成分,對生命活動有催化作用,促進孩子生長發(fā)育與機體組織再生,并幫助孩子提高自身免疫力,并參與維生素A的代謝。補鋅可以選擇第三代蛋白鋅,比如說新稀寶牌鋅硒寶片,從蛋白提取,鋅的含量很低,幾乎和食物的含鋅量相當,對人體無任何副作用,能顯著提高人體免疫力。

相關熱詞搜索:
發(fā)表評論
評論

熱門關注

  • 婚慶
  • 裝修
  • 培訓
  • 學車
  • 旅游

醫(yī)療健康

  • 資訊
  • 內科
  • 婦科
  • 外科
  • 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