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吧首頁 | 營養(yǎng)早餐專題深圳地圖 | 地圖找房
營養(yǎng)早餐專題

全國各地特色早餐食物有哪些

2018-07-09 09:28  [查查吧]  來源:uabf.cn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以農(nóng)耕立命,因此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也誕生眾多美食,且各有特色,那么全國各地特色早餐食物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廣東|早茶

“甘就得閑飲茶啦!”早茶是廣東、港澳地區(qū),大至大閩南地區(qū)的人們對于飲食最深切的情懷。茶點,即是茶水與點心。茶有紅茶、綠茶、烏龍茶、花茶、元堡茶等種類,點心的種類就更多了,最常見的是各種包子,諸如叉燒包、水晶包、水籠肉包、蝦仁小籠包、蟹粉小籠包,以及其他各類干蒸燒賣,各種酥餅,還有雞粥、牛肉粥、魚生粥、豬腸粉、蝦仁粉、云吞、腸粉等等。

在繁忙的生活節(jié)奏里,偶爾也會偷閑喝個早茶,三五好友,一籠籠一碟碟的點心常擺滿一桌子,配上普洱、鐵觀音或者菊花茶,一聊就是一個上午。

湖南|米粉

湖南人最愛吃的早餐就是米粉,走遍大街小巷,只要有人家的地方就會有米粉店。在湖南省外,只有一種說法——湖南米粉,但殊不知,湖南米粉有很多種,每個地方的米粉都不一樣。常德米粉、攸縣米粉、棲鳳渡魚粉、衡陽魚粉……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

北京|炒肝兒

炒肝兒并不是炒的,而是以大腸、豬肝加淀粉煮成濃濃的一碗。一碗完美的炒肝兒,顏色褐紅,汁濃芡亮,肝香腸肥,有蒜的濃香但并不辛辣,芡汁很好的包裹著食材,濃稠不瀉。北京人喝炒肝兒不用勺兒,吃口包子,“忒兒嘍”一口炒肝兒(拿著碗轉(zhuǎn)著圈兒的喝),為的是怕老用勺子攪拌,把芡汁兒攪瀉了。

北京|焦圈兒

“焦圈兒”,亦稱“小油鬼”。稱之“焦圈兒”,主要因為其呈圓環(huán)狀,酷似手鐲。加之色澤金黃,焦香酥脆,風味獨特,所以一直享譽京城,也贏得外地同胞的喜食。從前的北京城里,早點鋪、粥鋪、小吃店等,都賣焦圈兒。尤其是豆汁兒店,更是離不開金黃酥脆的焦圈兒。

北京|豆汁兒

豆汁是北京獨有的吃食,是水磨綠豆制作粉絲或團粉時,把淀粉取出后,剩下來淡綠泛青色的湯水,經(jīng)過發(fā)酵后熬制成的。據(jù)說早在乾隆年間,豆汁已經(jīng)傳入皇家了。“沒有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這是汪曾祺先生寫下的話。

北京人愛喝豆汁,并把喝豆汁當成是一種享受。熬好的豆汁兒色澤暗淡,入口滾燙厚重,酸腐味兒淺下去很多,吃時還要就著辣咸菜絲和焦圈,咸辣糅合酸甜,各去鋒芒,圓融適口。

天津|煎餅果子

煎餅果子是天津的傳統(tǒng)小吃。實際上,煎餅果子應當寫作煎餅馃(guǒ)子,馃子是北方方言,即油條。正宗的天津煎餅果子,必須是綠豆磨成面作為主料,白面和黃豆面按比例搭配,“果子” 就是油條或者馃篦(北京叫薄脆)。調(diào)料方面,蔥花必不可少,其次就是天津產(chǎn)的甜面醬、蒜蓉辣醬或者油炸辣子,以及紅色的北方豆腐乳調(diào)味,這些就是一套正宗天津煎餅果子的全部內(nèi)容了,另外再加雞蛋的實際要叫雞蛋煎餅果子(雞蛋還可以自帶哦)。除此之外,一切加烤腸、生菜、榨菜、肉松、海帶絲的都是邪教,在天津人看來,食理難容。

天津|嘎巴菜

天津的早點小吃非常豐富,但要說到獨具懷舊感十足的早點小吃,還要算是這風靡天津本地的嘎巴菜。嘎巴菜不同于系出同門的煎餅果子享譽全國,但它可是道地天津衛(wèi)最愛的美味早點之一,比之如今大行其道的西式快餐真是美味又實惠,那股子濃釅的滋味,從里到外散發(fā)出一股濃濃的津味兒情懷。

嘎巴菜是公認天津獨有的特色早點,但它其實并不是菜,而是羹湯一類的小吃,天津街頭早點攤一般都有。它不僅口感別具風味而且具有很好的消暑作用,因為嘎巴是用綠豆作為主食材制作的,再加入小米將其泡發(fā)攪打成濃稠適中的糊狀,攤成薄煎餅后切塊,用熱油煸炒香料加調(diào)味料、水淀粉后制成素鹵,最后放入切好的嘎巴,再根據(jù)自己的口味添加麻醬或是腐乳汁和香菜就齊活了。早點來上一碗嘎巴菜,一個剛出爐的油酥燒餅,一口干一口稀,那叫一個美滋滋的享受啊。

東北|疙瘩湯

疙瘩湯是正宗的東北名吃,早中晚都可以吃。就是把面揪成一塊一塊的扔到鍋里做成湯,可以加白菜、菠菜、紫菜、香菜、洋柿子(西紅柿)等等。做法非常多樣,依個人口味即可。

東北|酸湯子

酸湯子是一種用玉米水面做的主食,做法是把玉米在水里浸泡一星期左右,之后用磨磨成水面,再用細紋布袋將水面里的粗渣子過濾掉,然后把過濾后剩下的細面放在缸里進行發(fā)酵,到有點酸味的時候撈出來,是為湯面。

吃酸湯子的時候,先燒開半鍋水,把湯面搓成幾團放到水里輕微煮一下,撈出來。鍋里湯開后,將湯子面放在雙手里,將湯子套(薄鐵片卷成的小鐵筒,一寸半長,大頭比手指略粗,小頭比手指略細)放于拇指與食指之間,將面用力擠到鍋里。

寒冷的冬天,農(nóng)村灶間擠湯子面的場景是,大鍋里熱汽騰騰,擠湯子的農(nóng)婦站在大鍋前面,人浸在霧一樣的水汽中,手指的推送之間,握在手里的湯子面漸漸變成了鍋里一條條翻滾的金黃色的玉米面條。剛煮熟的湯子有一股微微的酸味兒,頭一次吃的可能以為食品壞了、餿了,其實,饞湯子的人,想的就是這種特殊的味兒。

濟南|甜沫

甜沫是地道的濟南發(fā)明,后在山東地區(qū)廣為流傳。雖然名為“甜沫”,但實際上是咸口,粥做好后主人會問“再添么兒”,指的是添加粉絲、蔬菜、豆腐絲之類的輔料,后來人們諧音成“甜沫”,因此甜沫口味是咸的,不是甜的。甜沫不甜,閱盡五味方得甜。

濟南|油旋

油旋,又叫“油旋回”,清代顧仲編著的《養(yǎng)小錄》中這樣記載油旋的制作:“和面作劑,搟開。再入油成劑,搟開。再入油成劑,再搟如此七次。灶烙之,甚美。”油旋外皮酥脆,內(nèi)瓤柔嫩,蔥香透鼻,因其形似螺旋,表面油潤呈金黃色,故名油旋。濟南人吃油旋多是趁熱吃,再配一碗雞絲餛飩,可謂物美價廉,妙不可言。

關(guān)于我們 媒體報道 廣告服務 誠聘英才 法律聲明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2008-2012 查查吧    粵ICP備08039977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