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告訴你怎么自己動手換機油

作者: ybohe  2013-02-28 12:47 [查查吧]:uabf.cn

  專家告訴你怎么自己動手換機油,機油并非越多越好。油面高度要在機油尺的上下刻線之間,最好在上刻線附近,但不能越過上刻線,否則會引起燒機油;

  ●盡可能使用品質好的機油。另外,高檔次的機油可以完全替代低檔次機油,而低檔次的機油絕對不能代替高檔次機油;

  ●檢查機油油面高度,應在發(fā)動機熄火15分鐘以后再檢查。因為剛熄火時有很多機油還粘附在機件表面上,未能及時流回油底殼;

  ●根據(jù)發(fā)動機工作時間或耗油量(燃油)定期更換機油,不能等機油變質后再更換,否則不僅加劇機件磨損,且容易燒軸瓦。

  不及時換油損失2萬元

  張先生是一位私營企業(yè)主,他于2000年5月購買了一輛運動型多功能汽車(SUV)。由于生意實在太忙,張先生購回后一直沒時間把車子送去保養(yǎng),剛開始,這汽車也爭氣,行駛了一年多從未發(fā)生過異常。直至今年2月,當汽車行駛了近4萬公里時,汽車途中突然熄火,經(jīng)檢查為曲軸抱死,發(fā)動機幾乎報廢,用了2萬多元才修好。據(jù)維修師傅分析,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不及時更換機油(潤滑油)。少換一次機油損失2萬元,事后張先生唏噓不已。

  潤滑油專家認為造成機油變質的原因主要有:

  (1)汽車發(fā)動機工作在高溫、高壓的環(huán)境下,機油很容易發(fā)生化學變化造成性能劣化;

  (2)汽車工作中由于混合氣過濃或過稀、暖車不完全等使汽油滲進曲箱內稀釋了機油造成機油變質;

  (3)汽油燃燒后會產生碳、水和碳酸氣體,以及鐵等金屬粉末,這些雜質也使機油劣化。

  由于上述使機油劣化的原因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為了保障發(fā)動機的正常運轉和壽命,必須定期更換機油。

  選機油的兩個標準

  換什么樣的機油呢?許多朋友心里并沒有底,車上原來用的是什么品牌的機油,他就買什么油,或者是聽朋友的、聽賣油人的推薦。其實你只要掌握兩個指標就能選到最理想的機油。

  一個是機油的檔次指標,一個是粘度指標。這兩個指標國際國內都有比較一致的標準。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機油分檔標準是美國石油學會的API標準,粘度標準是美國汽車工程師協(xié)會的SAE標準。我國的國家標準也是參照美國標準制定的,符合國家標準的油品也就符合了國際標準。這兩項指標在規(guī)范的機油油桶上都標注得很清楚。

  API分檔實際上就是我們習慣的分級、分等。API將機油分為S(汽油機油)和C(柴油機油)兩個系列。以汽油機油S系列為例,它從低到高分為A、B、C、D、E、F、G、H等幾個檔次。目前SD級以下的機油在我國已基本淘汰;SE級機油適用于20世紀70年代水平的發(fā)動機,如夏利、昌河、拉達、大發(fā);SF級機油適用于20世紀80年代開發(fā)的發(fā)動機,如切諾基、標致、桑塔納等;SG、SH級機油則適合20世紀90年代以后開發(fā)的發(fā)動機,如豐田、奔馳、桑塔納2000型、紅旗、富康等車型。

  第二個指標是機油的粘度。SAE規(guī)定了11個機油粘度級別,表示在什么溫度下使用什么級別的機油。這11個級別中有6個是冬季機油,用英文字母W表示。共有0W、5W、10W、20W、25W。W前邊的數(shù)字表示該級機油適用的最低溫度。不過你得弄明白,W前邊的數(shù)字越小,表明其適應的溫度越低。如SAE0W適應的最低溫度是-35攝氏度,SAE5W適應的最低溫度是-30攝氏度,依此類推。夏季機油不用字母表示,直接標注數(shù)字,共有20、30、40、50、60五個級別。這些數(shù)字表示機油適用的最高溫度,例如SAE30機油表示其適應的最高溫度是30攝氏度。

  此外,為了滿足某些特定市場的需要,一些潤滑油公司會有針對性地開發(fā)一些機油產品,如英國嘉實多公司近期就專為中國的營運車市場研制出了耐磨寶CRBPLUS機油。該機油特別針對中國貨車和客車的特點,其獨特的活性合成分子能形成有效的抗磨保護,從而減少發(fā)動機的磨損,使發(fā)動機壽命更長。

  自己動手換機油

  知道了機油的選用標準后,你就可以自己動手為汽車更換機油了。

  首先打開機油加油口蓋,拔出油尺。松開油底殼上的放油螺絲,用水盆接住廢機油,在放油的同時,可以動手拆卸機油濾清器。

  待機油基本放凈后,拔下分電器蓋上的中央高壓線,起動馬達5秒鐘左右,將殘存的機油強制排出,再裝好高壓線,擰緊放油螺絲。

  安裝機油濾清器時要注意:新的機油濾清器必須注滿油,密封膠圈上也要涂上適量機油以防安裝時擠壞。機油濾清器并不是擰得越緊越好,而是用手擰不動以后再用扳手擰1/2~3/4圈為宜。

  最后是加注機油。一般直列4缸排量1.4~1.8升的發(fā)動機需要4升左右機油,具體數(shù)量請參閱車輛的使用手冊。機油加好后,起動發(fā)動機,正常情況下機油壓力燈應熄滅,怠速運轉10分鐘左右,檢查各部位有無滲漏,熄火后稍等片刻再檢查油尺,油面應位于上下限之間,如不足應適量添加。

  怎樣看機油尺

  發(fā)動機要有機油潤滑,但并不是有就行,是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如果機油不足,對發(fā)動機零件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如果機油過多,又會造成燃燒機油和燃燒室積炭,降低發(fā)動機動力。通常每部車都有機油尺,目的就是讓車主檢查油量。

  有不時檢查油尺習慣的車主可說是很不錯的用車者,很多人根本沒有這樣的習慣,只要機油燈不亮,或是不到換油時間,便不會考慮機油的問題。其實,每周檢查一次機油尺是很有必要的,能及時發(fā)現(xiàn)隱患,并且也不費事。

  正確的檢查方法是要注意檢查的條件,不要在車子發(fā)動的時候檢查。檢查時要把車停好,拉緊手剎,啟動發(fā)動機,達到正常工作溫度時,關掉發(fā)動機,等10多分鐘,讓機油流回油底殼。這時再取出機油尺,將其擦干后插入,重新取出檢查機油油位,若在機油尺的L和H標記之間,則表示油量正常。若低于L,就要適量添加機油。

  機油的作用

   減磨:機油的首要功能是潤滑,機油在相互運動的金屬表面間能形成一層油膜,避免金屬面直接接觸造成摩擦,從而減少磨損。

  冷卻:冷卻發(fā)動機各傳動件摩擦所散發(fā)出來的熱量,吸收發(fā)動機釋放出來的熱量。

  密封:配合活塞油環(huán)形狀變成油封,使氣缸保持密封狀態(tài),防止氣體外泄,減少動力流失,使發(fā)動機發(fā)揮最大動力。

  減震:每當發(fā)動機做功時,活塞銷、連桿的大小端或者曲柄軸軸承部等各軸部均要承受相當大的撞擊力,而液體狀態(tài)的機油膜可降低接觸金屬元件所承受的撞擊力。

  清潔:優(yōu)質機油可在機件覆蓋較厚油膜,這油膜可以自行排除不潔雜質,從而增加機件耐久性。

  防銹:發(fā)動機內部使用鋁或鐵制的零件部位很容易因氧化而受腐蝕生銹。機油會在部件表面形成吸附膜,防止因不完全燃燒產生的水氣或酸化物質附在零件表面,保護發(fā)動機機件。

  電噴車用哪種機油

  安裝三元催化轉化器裝置的電噴發(fā)動機對機油的要求很嚴格,安裝三元催化轉化器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必須實行汽油無鉛化,因為汽油中的鉛會使催化劑中毒而失效;二是安裝三元催化轉化器的電噴車必須使用磷含量在0.12%以下的機油。如果機油中的磷含量過高,就會導致催化劑失效,使三元催化轉化器的壽命縮短,排放的廢氣就無法降到最低。機油中的磷含量低于0.12%才能保證三元催化轉化器的工作正常進行。而磷含量在0.12%以下的機油級別為SH及其以上級別的油品。因此,如果你的車是電噴車且安裝了三元催化轉化器的話,在添加機油時應選用SH及SH以上級別的機油,這樣才能保證您的汽車行駛起來順利安全。

  換油的周期

  一般來說,機油的換油周期為5000公里,而許多車主也將此作為一種固定的認識。其實每輛車因發(fā)動機狀況、所用機油和使用環(huán)境不同,其合理的換油周期也應有一定的差別。

  1、發(fā)動機狀況

  新車發(fā)動機內部清潔,很少有積炭等雜質,因而換油周期可以適當延長,但也不應該超過7500公里,再好的機油使用一定里程后,其化學性質也會發(fā)生變化,尤其是其中的添加劑會逐漸失效,起不到保護發(fā)動機的作用。舊發(fā)動機,特別是缺乏保養(yǎng)的發(fā)動機內部積炭較多,新機油加入后很容易被污染,引起色變和質變,因此換油周期應適當縮短。

  2、所用油品

  一般來講,SF級以上的機油具有良好的抗磨性和粘度穩(wěn)定性,對發(fā)動機能提供可靠的保護,品質穩(wěn)定性較長,正常情況下完全能滿足5000公里的換油周期。部分車主特別是出租車車主,為圖省錢,使用SD甚至SC級機油,這樣就不宜再遵循5000公里的換油要求。因為低級別的機油在苛刻的工況下的穩(wěn)定性較差,變質快,而且容易生成積炭。從愛護車輛的角度出發(fā),如果使用這類機油,應將換油周期縮短為3000公里甚至更短。最好還是使用隨車手冊推薦的機油,否則由于換油周期的縮短也未必省錢。

  3、使用環(huán)境

  環(huán)境對機油也有一定的影響。高溫、極寒和灰塵較多的環(huán)境下都容易加快機油的變質。車主不僅應針對環(huán)境選用合適級別、粘度的機油,還應適當縮短換油周期,具體要求視情況而定,一般以縮短1/5—1/3的周期為宜。

發(fā)表評論
評論

熱門關注

  • 婚慶
  • 裝修
  • 培訓
  • 學車
  • 旅游

醫(yī)療健康

  • 資訊
  • 內科
  • 婦科
  • 外科
  • 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