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的生活習性 中華鱘資料分享

作者: yuanyuan  2016-10-12 17:05 [查查吧]:uabf.cn

  中華鱘生命周期較長,最長壽命可達40齡。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具有很高的科研、藥用和觀賞價值,那么中華鱘的生活習性是怎么樣的?今天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中華鱘的資料,一起來看看。

  中華鱘形態(tài)特征:

  中華鱘體長形,兩端尖細,背部狹,腹部平直。頭呈長三角形。吻尖長。鼻孔大,兩鼻孔位眼前方。噴水孔裂縫狀。眼小,橢圓形,位于頭后半部。眼間隔寬??谙挛?,橫裂,凸出,能伸縮。唇不發(fā)達,有細小乳突。口吻部中央有2對須,呈弓形排列,其長短于須基距口前緣的1/2,外側須不達口角。

  中華鱘棲息環(huán)境:

  中華鱘生活于大江和近海中,是底層魚類,具有洄游性或半洄游性。春夏季5-6月間喜群集于河口,秋季上溯而至江河之上游。古有:“鳣出江、淮、黃河、遼海深水處”,“其居也在堆石湍流之間”。

中華鱘的生活習性 中華鱘資料分享

  中華鱘生活習性:

  中華鱘形態(tài)威猛,個體碩大,壽命較長,最長命者可達40歲,是淡水魚類中個體最大、壽命最長的魚。中華鱘進江后,必須在江里滯留一年,于第二年10月到達產卵場所。在這一年里,中華鱘并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時游時停,有時在河道坑洼處潛伏幾天不動。第二年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為礫石的江段繁殖,繁殖群體聚集于產卵場繁殖。

  中華鱘為底棲魚類,屬于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動遲緩的底棲動物為食,包括蝦蟹、魚類、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等。因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食物種類也有所不同,幼魚在長江中、上游江段主要以搖蚊幼蟲、蜻蜓幼蟲、蜉蝣幼蟲及植物碎屑等為食,到了河口咸淡水域中的幼魚則以蝦類、蟹類及小魚為食。親魚洄游期間不攝食。在長江口外近海水域,中華鱘攝食強度增大,通常在3-4級,食物以魚和蟹為主,還有蝦和頭足類等。

  中華鱘保護措施:

  自1981年長江葛洲壩截流以后,農業(yè)部采取了果斷措施。對用于人工繁殖和科學試驗親鱘的捕撈數量和捕撈地點、時間嚴格限制,保護沿江和河口區(qū)的幼鱘,擴大中華鱘人工繁殖放流的規(guī)模,在長江上游宜賓市,每年均向長江投放培育中華鱘魚苗,讓中華鱘這一珍稀物種得以長期生存繁衍下去。為了補償葛洲壩工程對中華鱘的不利影響,330工程局成立了宜昌中華鱘研究所。

  1、實行全江禁捕和限制科研用魚,將中華鱘的管理納入法制軌道

  2、開展中華鱘科研,進行人工增殖放流活動。

  3、開展了廣泛的宣傳和教育活動,集中全社會力量來保護中華鱘

  以上就是關于中華鱘的生活習性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你,讓我們一起來保護中華鱘。

   
 

編輯推薦

熱門關注

  • 婚慶
  • 裝修
  • 培訓
  • 學車
  • 旅游

醫(yī)療健康

  • 資訊
  • 內科
  • 婦科
  • 外科
  • 男科
關于我們  |    媒體報道  |   商務合作  |   地圖應用  |   API接口  |   聯(lián)系我們  |   網站地圖
版權所有 ?2008-2012    查查吧    粵ICP備08039977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