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意義]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增高見于急性化膿性感染、大出血、嚴重組織損傷、慢性粒細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藥中毒等。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減少多見于某些傳染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癥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于牛皮癬、天疤瘡、濕疹、支氣管哮喘、食物過敏,一些血液病及腫瘤,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宮頸癌等。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見于傷寒、副傷寒早期、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后。
淋巴細胞增高見于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結(jié)核病、瘧疾、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淋巴細胞減少見于淋巴細胞破壞過多,如長期化療、X射線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單核細胞增高見于單核細胞白血病、結(jié)核病活動期、瘧疾等。
5、嗜酸性粒細胞直接計數(shù)(EOS)
[正常參考值] 50-300×106個/L(50-300個/mm3)。
[臨床意義]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于牛皮癬、天疤瘡、濕疹、支氣管哮喘、食物過敏,一些血液病及腫瘤,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宮頸癌等。
二、出血性疾病檢查
1、血小板計數(shù)(PLT)
[正常參考值] 100×109-300×109個/L(10萬-30萬個/mm3)。
[臨床意義] 血小板計數(shù)增高見于血小板增多癥、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血小板計數(shù)減少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尿毒癥等。
2、出血時間測定(BT)
[正常參考值] 紙片法:1-5min。
[臨床意義] 出血時間延長見于血小板大量減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壞血病等。
3、凝血時間測定(CT)
[正常參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試管法:4-12min。
[臨床意義] 延長見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環(huán)中有抗凝物質(zhì)、纖溶活力增強、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縮短見于高血脂、高血糖、腦血栓形成、靜脈血栓等。
2021-07-26
2021-07-26
2021-07-26
2021-07-26
2021-07-24
2021-07-24
2021-07-24
2021-07-24
2021-07-23
2021-07-23
深圳龍華區(qū)12-17歲學生新冠病毒疫苗接種規(guī)則
2021-07-23
南京一地調(diào)整為高風險地區(qū) 另有20個區(qū)域調(diào)整為
2021-07-23
2021-07-23
2021-07-23
2021-07-23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查查吧平臺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圖片涉及侵權(quán)行為,請發(fā)送郵件至85868317@qq.com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