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教育培訓 > 職業(yè)培訓 >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優(yōu)秀教學反思推薦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優(yōu)秀教學反思推薦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虛構(gòu)的短篇小說,作者是馬克·漢林。文章講述的是在美國的一次地震中,一位父親不顧勸阻,冒著生命危險,懷著堅定信念,經(jīng)過38小時的挖掘與種種艱辛,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13位同學的故事。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一)

  這是一篇表現(xiàn)在特殊環(huán)境下父子之情的課文。內(nèi)容淺顯,但內(nèi)涵深刻,語言平實,但令人震撼。既然是感人的故事,我們常常會由情入手來展開我們的教學。我抓住了“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這個情感線索來展開教學的。

  首先由地震后,一群孩子的父母見到自己孩子所在的漂亮三層教學樓化為廢墟之后的言行舉止與阿曼達的父親做比較入手。讓孩子們感受到同樣是對孩子的愛,但阿曼達的父親更多了一分執(zhí)著。

  而后在探討阿曼達的父親語言、動作、神態(tài)、外貌的過程中讓學生們進一步感受出父親的執(zhí)著,不顧一切。而這一連串的言行舉止都緣于他心中的信念“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

  在這部分教學中主要抓住了兩個語段:

  1、父親不顧旁人的勸說,依舊執(zhí)著地挖著。

  2、父親不顧自己的身心俱疲,依舊執(zhí)著地挖著。而這兩部分的教學,我把他們緊緊的整合在一塊來展開教學

  其次是第二個層面,這句話對阿曼達的影響,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正是這個信念讓阿曼達在身處險境的情況下,依然保持鎮(zhèn)定,關(guān)愛同學,確實了不起。

  最后也便升華、理解了父子之間的摯愛與信任。

  縱觀以上教學,還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

  我在文本的把握處理上,還是有些不是太稚嫩,尚不夠豐滿。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卻忽略了其他細微的地方。這樣是不夠全面的,只會鉆進死胡同。例如在教學“勸說”父親部分,沒有強調(diào)指出,沒有讓學生充分地感悟到當時的情勢是那樣的危急。這場地震空前的巨大,這里的損壞程度是及其嚴重的,人員在不到四分鐘的時間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險。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認為援救已經(jīng)沒有意義,而我在課堂上卻說,他急切的希望得到幫助,而沒有人愿意幫助他,會讓學生產(chǎn)生錯覺:其他父母不這位父親愛孩子,其他人對于需要幫助的大不夠熱心過于冷漠。這便偏離了文本所表達的意思了。

  再如后面兒子的表現(xiàn)部分也不夠豐滿,我讓學生探討對這個孩子阿曼達的看法,學生往往只著眼于他對同學的關(guān)愛,謙讓。但其實這些放在平日里非常正常,然而現(xiàn)在是在極其危險的境地,這個地方隨時可能有危險,兒子很有可能因此而傷生,如果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的話我想可以更升華兒子的了不起,以及他心中的信念——不論發(fā)生什么,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再一個就是朗讀還沒有真正的落實到位,學生自始至終都是一個腔調(diào)一個情感,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升。就比如在重點段“他挖了8小時,12小時……”這一段的研讀中,雖然我反復的引讀,扣問,再讀,但始終沒有得到情感的升華。在教學目標的落實上,沒有讓學生“用”起來,如果可以讓學生給這位父親頒頒獎,寫寫頒獎詞兒,這樣學生就可以把文中描寫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的語句用起來,真正達到了學以致用。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優(yōu)秀教學反思推薦

  本組教材以“父母”之愛為專題,而《地震中的父與子。》是本組第一篇課文,是精讀課文。教學時,我重點培養(yǎng)學生自讀自悟,引導學生抓住關(guān)鍵句子“了不起的父與子”,一步步深入思考,以“為什么說這對父子是了不起的父與子”為主線提領(lǐng)全文,使學生體會父親的執(zhí)著,守信和兒子的無私,對父親的信賴,體會崇高的父子親情。

  教學時,注重于對句子的理解,也想通過朗讀體會句子的含義,但由于課堂時間緊張,朗讀訓練不是很到位。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更合理地安排時間,注意取舍。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二)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課文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現(xiàn)實相距較遠,假如學生不能深入了解歷史背景、體驗文本,就很難達到教學目標。這類課文,往往容易演變?yōu)橛部形谋?、強輸思想的說教課,無法讓學生的心靈真正與文本進行交流與對話,當然也更談不上對文本的延伸與 運用了。如何從“講經(jīng)論道”中走出來,把文本交給學生,讓學生的心靈真正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達到語文學習最美好的境界,真正得到素質(zhì)上的提高呢?這是此類文章向語文老師提出的重要課題。

  學生從未親眼見過房屋大面積倒塌、搶救人員的場面,只能偶爾在一些電視節(jié)目上看到有關(guān)報道。他們怎么能體會到人們在災難面前對生命的強烈渴望呢?怎么能深入感受文章角色的思想感情呢?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就是要以閱讀為主。但是,很多教師把閱讀與朗讀混為一談了。我曾聽過一位教師上的美其名曰“朗讀教學示范課”,課堂上書聲瑯瑯,指名讀、小組讀、男女生分別讀、分角色讀、齊讀、默讀、自由讀,整堂課讀書聲不絕于耳,熱鬧非凡。

  但是,我很想知道的是,這樣讀,學生讀懂了么?這么教,學生知道如何品讀與思考嗎?學生的思考在哪里?個性的理解在哪里?閱讀教學,應該是站立在文本之上的讀與思的創(chuàng)作,應 該是學生心靈與文本溝通與對話的過程,而不是單純意 義上的形式閱讀。

  對于《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來說,也是一篇非常 適合朗讀的文本。但是,假如只為讀而讀,那么即使學生 讀上十遍百遍,也只能是皮毛。這篇課文的重點是讓學 生體會父子之間的愛。教師應該努力讓學生走進文本, 活讀文本,才能深刻體會。特別是文中的幾個關(guān)鍵句子, 閃爍著父子思想的精華,更需要指導學生細細品讀、活讀,甚至讀出個性化的理解。

免責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查查吧平臺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圖片涉及侵權(quán)行為,請發(fā)送郵件至85868317@qq.com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返回查查吧首頁,查看更多>>
提示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查查吧平臺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圖片涉及侵權(quán)行為,請發(fā)送郵件至85868317@qq.com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優(yōu)惠商城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