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崇榮牧師講章:《復活的生命》(2)
2010-03-25 17:13 [查查吧] 來源:uabf.cn 點擊:次文化上的復活觀
不朽性、永恒性、盼望、復活,這些觀念存在于什么文化中?中國、印度、希臘、米索波大米亞文化有沒有復活的觀念?如果有,是否早就被曲解變相了。六道輪回的思想,藉著再投胎,充份表達了人們對于生命長存不滅的需求,這個思想,也就是東方印度的佛教:在西方,蘇格拉底提到靈魂的存在,但他沒有提到投胎再世。柏拉圖在他的思想里,提到了另外一個字,就是“解脫”。我們要怎樣才能從這個有限的世界中得到解脫呢?這實在是宗教與哲學中最深一層的需求。
人們的宗教性和永恒性連在一起,宗教性和盼望不能分開,而盼望的表達只有藉著復活,無論是曲解、或是正解。大凡比較接近圣經思想、沒有六道輪回觀念,比較原本的、完整的、清晰的思想,都屬于正解,我所認識的埃及思想是一例。
埃及人用各樣香料、各樣最貴重的東西把死人包起來,做成木乃伊,因為相信死不是結束。
超越文化的復活觀
上帝許可在最近這兩百年間,讓這么多的思想形態(tài)在思想界沖擊,形成了東西方百花齊放的現(xiàn)象,有一個意義,就是:我們的時間到了,我們可以更客觀地、更準確地、更清楚地去分析各樣人間偉大的認識論,藉著圣經永遠不變的真理,將可找出他們的毛病和缺點。
前幾年一位天主教的神學家寫了一本書,叫《上帝存在嗎?》。這本書提到,我們已經來到一個可以更公正、更了解、更有足夠的力量來批判世界一切思想的世代。
埃及人的思想比較接近圣經,但也不全然正確。我們對于人死而復活的盼望早于約伯記,也早于整個圣經的寫作年代。摩西寫五經的時候,復活的觀念已經在埃及存在了,這樣是否顯示圣經抄襲了文化?
“上帝”這個字在基督教還沒有傳到中國以前,中國人已經使用了。那么是不是表示中國人認識上帝比基督教傳人更早?宋朝的程子說:“按其形體而言,謂之天;按其主宰而言,謂之帝。非有二也。”按形體而言,天上那掌握的主宰者,是上帝,所以非有二,是一位。雖然位格的解釋不清楚,但當我們翻譯中文圣經時,就用了“上帝”這個名詞,這是否也表示圣經受它的影響?答案是否定的。
上帝許可寫圣經的人用當時人所用的名詞,但背后所含的意義卻絕對不相同,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圣經里的“上帝”和孔子思想里的“上帝”有不同的份量和本質;照樣地,摩西所提到的復活觀念,和埃及所提到的復活觀念,也是不一樣。
埃及人所提到的復活,指的是人經過幾千年以后復活;但圣經所提到的是即刻性的復活。
如果摩西有復活的觀念,為什么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還為復活的事爭執(zhí)不休?因為法利賽人找到復活的觀念,不是從摩西五經,而是從圣經其他卷書,特別是先知書;而撒都該人從摩西五經里根本看不出有復活的觀念,所以他們否認人復活的說法。
亞伯拉罕的信仰
亞伯拉罕所信的上帝,是使死人復活,使無變有的上帝。第一,他叫死人復活,因他有復活的大能,能救人脫離罪與死的朽壞性捆綁,把人從朽壞中救到不朽中;第二,使無變有拉丁文的意思,是從沒有中產生出來,這是上帝的創(chuàng)造工作。
在上帝的創(chuàng)造以及救贖當中,亞伯拉罕將救贖放在首位。亞伯拉罕知道上帝是叫死人復活的上帝。亞伯拉罕相信,即使他殺了以撒,上帝卻能叫他復活。上帝能叫以撒從無變有,又能叫他從死里復活,這樣的信念在希伯來書的信仰里,成為一個力量。
希伯來信仰與希臘信仰最大的不同,便是希伯來信仰著重與上帝之間的關系,和從其中所得到的生命力,驚奇、領受、覺悟、交通;而希臘信仰及整個文化基礎,都是在探求、追求、了解、分析、推敲。這實在是人本和神本不同出發(fā)點形成的兩種不同的文化,這兩文化奠定西方文化的基礎。
亞伯拉罕不需要從埃及借復活的觀念,他有極大的信心,能把從上帝而來的啟示,一字未改、一字未減地吞下去,成了自己生命的力量。所以亞伯拉罕的復活觀念,是直接從上帝來的。
除此以外,在舊約里還有什么復活的觀念呢?約伯記十九章二十五節(jié):“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在地上,我這皮肉滅絕之后,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上帝。”肉身腐朽后,怎樣得在肉身之中見他呢?這是對復活有絕對把握的信仰。
在上帝的啟示里,他把這個偉大的信仰給了人類。在最早的兩卷書,也就是創(chuàng)世記與約伯記里,上帝在信仰的中心點里已經奠定了復活的觀念。因此,當眾先知把復活的觀念更清楚地表達出來時,亦只不過是這些的注腳罷了,可見信心之父亞伯拉罕和約伯所領受的啟示,都是高過所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