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膾灸人口的名句,出自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它的意思是:應當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都享樂之后才享樂。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后。這兩句話閃耀著理想的光輝,跳動著民族的脈搏,孕育著共產(chǎn)主義道德品質(zhì)的幼芽。“先天下之憂而憂”,好就好在一個“先”字上,“后天下之樂而樂”,妙就妙在一個“后”字上。“先”“后”對比,何等鮮明,真能啟人深思,發(fā)人深省。
自古及今,確實有不少人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啟迪下,英勇地奮斗著。宋代名將岳飛,為了抗金保國,收復失地,馳騁沙場。他不畏奸臣讒言,不顧國君昏庸,在被召回朝廷遇害之前,還念念不忘“直搗黃龍,救回‘二圣’,收復大好河山”。此“憂”可謂“先”,其“樂”卻在“后”。正因為如此,他才名垂千古,為后世稱頌。再如,我國現(xiàn)代文壇上的巨星茅盾先生,他一生為黨為人民辛勤工作,寫出了許多不朽之作。解放前,他在國統(tǒng)區(qū)用手中筆與國民黨反動派作斗爭。解放后,他更加勤奮寫作,盡情謳歌人民的新生活。他在臨終之前,將自己節(jié)省下來的25萬元稿費上交國家,獻出一顆赤膽紅心。茅盾先生身體力行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對待“憂”與“樂”的態(tài)度,孰“先”孰“后”異常鮮明。歷史上這樣的人太多了,孫中山、李大釗、毛澤東……他們的英名都將永遠刻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流芳千古,為后人稱頌。
為什么這些人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呢?從他們的事跡中不難看出,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有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只有從內(nèi)心里、從靈魂深處飽含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愛,才能先憂國憂民,后考慮自己,甚至不考慮自己。假如沒有這種愛國愛民之心,很可能走向人民的對立面。歷史上禍國殃民的也是不乏其例的,像宋代的秦檜、明代的吳三桂、清代的李鴻章等等。他們賣國求榮,殘害忠良,將祖國大好河山拱手送給民族的敵人,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這種人哪有一點中國人的氣味!他們的作為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背道而馳,他們早已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今天,建設“四化”,振興中華,仍然需要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美德。“四化”大業(yè),關系著國家民族的前途,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傾注到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中去,勤勤懇懇,沖鋒在前,為“四化”大廈增磚添瓦,不惜獻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只有這樣,才算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四化”建設,成功在望,振興中華,前程似錦。我們要為祖國“四化”多做貢獻,必須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正是:憂國憂民品質(zhì)高,自私自利眾人拋,若問原因在何處,“先”“后”二字見分曉。
2021-07-09
2021-07-08
2021-07-08
2021-07-08
2021-07-08
2021-07-08
2021-07-07
2021-07-07
2021-07-07
2021-07-07
2021-07-07
2021-07-06
2021-07-06
2021-07-06
工作態(tài)度怎么寫 具有穩(wěn)定的工作心態(tài)
2021-07-06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查查吧平臺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圖片涉及侵權行為,請發(fā)送郵件至85868317@qq.com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