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jié)的歷史資料
2012-05-03 15:27 [查查吧] 來源:uabf.cn 點擊: 次五四運動,一般指1919年5月4日發(fā)生于中國北京的以青年學生為主和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游行、請愿、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起因為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原德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并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規(guī)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巨。 在臺灣教科書中,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多并為一談,一般民眾亦皆稱兩者合為“五四運動”,可視為廣義的五四運動定義。
背景
《每周評論》關于山東問題
新思想的傳播與白話文運動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戰(zhàn)爭之后大量傳入中國并在年輕一輩中產生影響,但在民國初年這種影響隨著《新青年》等刊物的發(fā)展以及白話文運動的推展,自由、反抗傳統(tǒng)權威等思想,影響了學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人權、自由等大旗,從思想、政治、文化領域激發(fā)和影響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從根本上為五四運動的出現(xiàn)奠定了思想基礎和智力來源。
北京大學為首的高等教育發(fā)展
中國的教育制度在清末的新政中即學習西方及日本學制而改革,但了民初,高等教育獲得進一步的發(fā)展,尤其在北京為首的北京大學在校長蔡元培的領導下,引進了開放的學風,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辦學方針,李大釗、陳獨秀、章士釗、胡適、辜鴻銘(英國文學)、劉師培、魯迅(周樹人,教中國小說史)、錢玄同(教音韻學)、吳梅(教戲曲史)、劉半農(教新文學)等被聘請于北大任教,同時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開放進步的思想和精神,這種思想和精神成為五四運動的重要動力。
民初以來的反日以及國恥情緒
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北洋政府在5月9日,接納了其中大多數(shù)的要求,這份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協(xié)定,為新聞界所得知,激起了民族主義的情緒,使中國知識分子及民眾對于日本以及“賣國”的政府強烈的不滿,被認為這是國恥,同時也引發(fā)了不少反日的活動,這種情緒在五四運動中進一步發(fā)展而發(fā)揮作用。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國宣戰(zhàn),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參戰(zhàn)國。1918年初,日本向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提供了大量貸款,并協(xié)助組建和裝備一支中國參戰(zhàn)軍,其貸款還被用于安福國會龐大的賄選開支。
9月,北京政府與日本交換了關于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作為借款的交換條件之一,又交換了關于山東問題的換文,其主要內容為: 1、"膠濟鐵路沿線之日本國軍隊,除濟南留一部隊外,全部均調集于青島"。2、關于膠濟鐵路沿線的警備:日軍撤走,由日本人指揮的巡警隊代替。 3、膠濟鐵路將由中日兩國合辦經營。 北京政府在換文中,對日本的提議"欣然同意"。駐日公使章宗祥向日本政府親遞換文,后來北京學生痛毆。在中國對德宣戰(zhàn),與日本同為戰(zhàn)勝國,但德國在山東的權益沒有收回,反而被日本擴大了,這一換文成為巴黎和會上日本強占山東的借口。
一次大戰(zhàn)期間工商階層的發(fā)展
清末以來,中國的工商業(yè)雖有所發(fā)展,但在西方產品的輸入情形下,中國本土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仍然有限,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發(fā)生使歐洲各國產業(yè)無力東顧,中國的工商業(yè)獲得很大的發(fā)展,參與工商業(yè)的人口持續(xù)增加,民族工業(yè),尤其是輕工業(yè)得以巨大發(fā)展,城市中的工商階層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也更形重要,在五四運動中,他們成為聲援愛國學生的主要力量。
近因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巴黎和會不顧中國也是戰(zhàn)勝國之一,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此消息傳到中國后,北京學生群情激奮,學生、工商業(yè)者、教育界和許多愛國團體紛紛通電,斥責日本的無禮行徑,并且要求中國政府堅持國家主權。在這種情況下,和會代表提交了關于山東問題的說帖,要求歸還中國在山東的德租界和膠濟鐵路主權,以及要求廢除“二十一條”等合法條件。但結果,英、美、法、日、意等國不顧中國呼聲,在4月30日終于簽訂《協(xié)約國和參戰(zhàn)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仍然將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轉送日本。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直接引發(fā)了中國人的不滿。
天津學生支援北京
過程
5月1日,北京大學的一些學生獲悉和會拒絕中國要求的消息。當天,學生代表就在北大西齋飯廳召開緊急會議,決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禮堂舉行全體學生臨時大會。
5月3日晚,北京大學學生舉行大會,高師、法政專門、高等工業(yè)等學校也有代表參加。學生代表發(fā)言,情緒激昂,號召大家奮起救國。最后定出四條辦法,其中就有第二天齊集天安門示威的計劃。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學生代表沖破軍警阻撓,云集天安門,他們打出“還我青島”、“收回山東權利”、“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寧肯玉碎,勿為瓦全”等口號,并且要求承辦交通總長曹汝霖、貨幣局總裁陸宗輿、駐日公使章宗祥,學生游行隊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燒曹宅,引發(fā)“火燒趙家樓”事件。隨后,軍警給予鎮(zhèn)壓,并逮捕了學生代表32人。
被學生燒掉的趙家樓學生游行活動受到廣泛關注,各界人士給予關注和支持,抗議逮捕學生,北京軍閥政府頒布嚴禁抗議公告,大總統(tǒng)徐世昌下令鎮(zhèn)壓。但是,學生團體和社會團體紛紛支持。11日,上海成立學生聯(lián)合會。14日,天津學生聯(lián)合會成立。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和工人也給予支持。5月19日,北京各校學生同時宣告罷課,并向各省的省議會、教育會、工會、商會、農會、學校、報館發(fā)出罷課宣言。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慶、南昌、武漢、長沙、廈門、濟南、開封、太原等地學生,在北京各校學生罷課以后,先后宣告罷課,支持北京學生的斗爭。
6月,由于學生影響不斷擴大,《五七日刊》和學生組織宣傳,學生抗議不斷遭到鎮(zhèn)壓。3日,北京數(shù)以千計的學生涌向街道,開展大規(guī)模的宣傳活動,被軍警逮捕170多人。學校附近駐扎著大批軍警,戒備森嚴。4日,逮捕學生800余人,此間引發(fā)了新一輪的大規(guī)模抗議活動。
6月5日,上海工人開始大規(guī)模罷工,以響應學生。上海日商的內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紗廠、日華紗廠、上海紗廠和商務印書館的工人全體罷工,參加罷工的有兩萬人以上。6日、7日、9日,上海的電車工人、船塢工人、清潔工人、輪船水手,也相繼罷工,總數(shù)前后約有六、七萬人。上海工人罷工波及各地,京漢鐵路長辛店工人,京奉鐵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舉行罷工和示威游行。
6日,上海各界聯(lián)合會成立,反對開課、開市,并且聯(lián)合其他地區(qū),告知上海罷工主張。通過上海的三罷運動,全國22個省150多個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6月11日,陳獨秀、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前門外鬧市區(qū)散發(fā)《北京市民宣言》,聲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學生商人勞工軍人等,惟有直接行動以圖根本之改造”。陳獨秀因此被捕。各地學生團體和社會知名人士紛紛通電,抗議政府的這一暴行。面對強大壓力,曹、陸、章相繼被免職,總統(tǒng)徐世昌提出辭職。6月12日以后,工人相繼復工,學生停止罷課。6月28日,中國代表沒有在和約上簽字。
揚州群眾火燒日貨支援學生
大事記
4月24日,梁啟超致電國民外交協(xié)會,發(fā)布歸還青島通電。
4月29-30日,巴黎和會代表參加會議,凡爾賽和約關于山東問題條款【第156、157、158條】,德國在山東權益讓與日本。
5月1日,中國談判代表、外交總長陸征祥將此事電告北京政府,并稱如不簽約,則對撤廢領事裁判權、取消庚子賠款、關稅自主及賠償損失等等有所不利。北京政府外交委員會(總統(tǒng)府智囊機構)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不簽約。上海《大陸報》"北京通訊":"政府接巴黎中國代表團來電,謂關于索還膠州租借之對日外交戰(zhàn)爭,業(yè)已失敗。"
5月2日,北京政府密電中國代表可以簽約。外交委員會事務長林長民在《晨報》、《國民公報》撰文:"山東亡矣,國將不國矣,愿合四萬萬眾誓死圖之。"蔡元培將外交失敗轉報學生。
5月3日,北京各界緊急磋商對策。當晚北大學生在北河沿北大法科禮堂召開學生大會,并約請北京13所中等以上學校代表參加,大會決定于4日(星期天)天安門舉行示威游行。
5月4日上午10時,各校學生召開碰頭會,商定游行路線。下午1時,北京學生3000余人從匯集天安門,現(xiàn)場懸掛北大學生"還我青島"血書。隊伍向使館區(qū)進發(fā),受到巡捕阻攔,學生代表求會見四國公使,僅美國使館人員接受了學生的陳詞書,英法意使館均拒絕接受。隨后發(fā)生學生大規(guī)模游行。
5月5日,北京各大專學校總罷課。清華學生宣布"從今日起與各校一致行動"。蔡元培為首的校長團斡旋,被捕學生返校,學生復課。
5月7日,上海60多個團體舉行國民大會。
5月9日,蔡元培出走。上海各學校全部罷課。
5月11日,上海學生聯(lián)合會成立。 北京各大專學校教職聯(lián)合會成立。
5月13日,北京各大專校長遞交辭呈。
5月19日,北京25000名學生再次總罷課,之后開展演講、抵制日貨、發(fā)行愛國日刊等活動,組織"護魯義勇隊"。
6月1日,政府查禁聯(lián)合會。
6月3日,北京學生因政府為曹、章、陸辯護,舉行大規(guī)模街頭演講,當日170多名學生被捕。
6月4日,北京學生出動比3日多一倍的人數(shù)上街演講,當日700多名學生被捕。
6月5日,全國各大城市罷課、罷工、罷市,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被監(jiān)禁的學生獲釋。
6月6-8日,罷工規(guī)模擴大。
6月9日,南京路工人示威。
6月10日,北京政府撤銷曹、章、陸職務。
6月11日,總統(tǒng)提出辭職。
6月12日,商人開市。
6月17日,北京政府致電專使在和約上簽字。
6月23日,徐世昌會見山東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電令陸征祥從緩簽字。
6月27日,京津學生,留日留美學生請愿。
6月28日,北京商學界代表再次請愿,中國全權代表陸征祥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后期斗爭
巴黎和會中國代表拒絕簽字是五四運動的一次勝利。隨著學生游行結束,五四運動逐漸轉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和革命活動。
參見五四運動大事記
學生代表
羅家倫(1896-1969),《北京學界全體宣言》起草人、五四游行總指揮。浙江紹興人,字志希。倡導新文化運動、白話文運動。前國立中央大學校長、清華大學首任校長。逝世于臺北。
傅斯年(1896-1950),山東聊城人,字孟真。研究歷史語言。逝世于臺北。
段錫鵬(1897-1948),北京大學學生會會長、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lián)合會會長、全國學生聯(lián)合會會會長。江西永新人,字書貽。逝世于上海。
許德珩(1890-1990),江西省九江市人。創(chuàng)立九三學社。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病逝于北京。
于方舟 (1900-1928),原名蘭渚,又名芳洲,生于河北省寧河縣(現(xiàn)為天津寧河縣)。五四運動天津領導者之一,1928年去世。
張國燾(1897-1979),北京學生聯(lián)合會講演部部長。江西萍鄉(xiāng)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
鄭振鐸
聞一多
陳潭秋
馬駿
五四精神
五四運動,其主力是學生和青年,他們的愛國精神、為真理和正義而戰(zhàn)的精神、不畏強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時代的青年和學生學習。
五四運動最早從北京大學發(fā)展出來的,五四精神所代表的憂國憂民、不畏強暴進行抗爭的精神,其實也是北京大學一貫的校風特色。
愛國精神:五四運動的青年以愛國為己任,他們的行為都是以愛國我目的的,都是維護國家尊嚴,國家利益為出發(fā)點的。
大膽精神:面對軍閥政府,憑一腔熱血,敢于斗爭,不畏強權,不屈不撓。
獨立精神:五四青年沒有被人左右,用自己的思維和行動去做一切事情,顯示了青年的獨立和創(chuàng)進。
正義精神:五四運動之所以勝利就是因為他有正義性,正義的力量和精神支撐,因為正義,得到了正義力量的支持和擁護。
五四時期的相關團體
新民學會:共產黨早期組織,1918年4月14日成立時,1920年底70余人。發(fā)起人毛澤東、蔡和森,包括李維漢、向警予、蔡暢、謝覺哉等。起初,“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1920年5月,毛澤東在上海半淞園主持在滬會員會議,討論確定學會的態(tài)度是“潛在切實,不務虛榮,不出風頭”。7月,旅居法國的會員在蒙塔爾集會,議定學會方針為“改造中國與世界",中國共產黨正式建立后,新民學會便逐漸停止了活動。
少年中國學會:一些不滿現(xiàn)狀、主張社會改造的青年組成。根據馬志尼在西方創(chuàng)造“少年意大利”創(chuàng)建。1918年6月30日發(fā)起,7月1日正式成立。發(fā)起人是王光祈、周太玄、李大釗、陳愚生、曾琦、雷寶菁、張夢九。王光祈是學會初期的主要負責人。學會存在達六年之久,先后入學會的有120多人??倳O在北京,在南京和成都設有分會,國內許多省份都有它的會員。在國外,旅居法國的會員最多。刊物:《少年中國》、《少年世界》和《星期日》。1925年五卅運動興起后,學會分裂,無形解散,停止活動。
國民社:1918年5月,中國留學生因反對《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xié)定》罷學歸國后,在上海成立了學生救國團。1918年10月20日在北京成立國民社,1919年1月創(chuàng)刊《國民》雜志。國民社得到蔡元培、李大釗等的支持,團結了許多具有愛國思想的青年知識分子,會員近200名。
新潮社:《新潮》(英文名稱是,即“文藝復興”之意)以“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為口號,與當時的《新青年》雜志相呼應。它是北大學生組織的一個社團,主要發(fā)起人是傅斯年、羅家倫。該社1918年1月19日開始成立,19年元旦創(chuàng)刊《新潮》月刊,1920年8月15日正式改成學會。成立時會員21人,1919年底發(fā)展到37人。“五四”后不久,傅、羅先后出國留學,新潮社即停止活動。
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北大學生組織的一個社會團,主要發(fā)起人是鄧中夏、廖書倉等。1919年3月成立,1925年結束活動,會同曾發(fā)展到六七十人。
覺悟社:為打破天津男女學生的組織分開局面,1919年9月16日創(chuàng)建。當時社員有21人,男女各半。其中包括周恩來、鄧穎超、郭隆真、馬駿、劉清揚、諶志篤等。這個組織比較嚴密,對外廢除姓名,發(fā)展新社員必須有三名以上社員介紹,由全體社員討論決定,他們用抓鬮辦法決定每人的代號,周恩來就是“伍豪”;鄧穎超就是“逸豪”。1920年1月該社創(chuàng)刊《覺悟》,其中周恩來撰寫《覺悟的宣言》等。后來周恩來、郭隆真等因領導學生運動被捕,覺悟社轉地下。
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北京大學學生高崇煥、鄧中夏等十九人發(fā)起。
民治主義同志會: 1922年春天,由北京大學九個學生發(fā)起的。這九個人是王汝(后改名昆侖)、傅汝霖、鐘汝中(后改名天心)、陳兆彬(后改名君樸)、鄒德高(明初)、陳銘德、譚克敏、袁世斌、姜紹謨等。
孫文主義大同盟: 1927年1月26日廣州成立,后改名孫文主義學會,因黃埔軍校組織反共的孫文主義學會,又改為中山主義大同盟。 這個同盟是由八個青年發(fā)起的,即郭春濤、鄧飛黃、李誠之、于振瀛、李世軍、延國符、廖維藩、王炳鈞,后來加入者有王立哉、范予遂、黃少谷(湖南人)等二百余人,后大部成員入汪精衛(wèi)的改組派,并服務馮玉祥。
實踐社: 發(fā)起人李壽雍、許孝炎、鄧文(火軍)等。除鄧文于1926年同李大釗先生一同遇難外,其成員大部分均傾向于支持國民政府。
興中學會: 發(fā)起人童冠賢、王次甫、王禮錫等。此派以不左不右自命,后來王次甫加入新政學系,童冠賢則在蔣戰(zhàn)敗時,“人棄我取”地當上了政府的立法院長。學會經費由商震供給。
誠學會: 是四川學生鄒附初、陳銘德、鄭獻征等所組織,是企圖插手四川政局的地方性組織。大部分是民治主義同志會會員,與四川軍閥劉湘等有聯(lián)系。
國民會議促成會:1925年5月1日在北京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