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給大家介紹下三年級秋天的雨教學反思哦!
一.工具性知識滲透界限的疑惑
老教材中工具性知識滲透界限較清楚,它以單元為單位組織教材,讓學生明白這個單元的重點,比如說,順序教學、主題概括、修辭手法……然新教材中沒有明確說明什么時候要教學何種工具性知識,雖然平常這種知識一直在反復出現(xiàn),然教師到底要不要向?qū)W生點明,要不要都教給學生,還是選擇幾種來教,選擇哪些來教?這些問題一直困惑著我。
《秋天的雨》當中修辭手法用得較多,其中主要是比喻和擬人兩種,明喻在兩年級的時候已經(jīng)學過,學生并不陌生,但課文當中出現(xiàn)了暗喻“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這種很難判斷的句式,要不要教給學生?擬人這種句式在課文中也出現(xiàn)了,如“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課文把銀杏樹當成了一個人來寫,要不要告訴學生這是一種修辭?
我在想,如果這么教學,那么整篇課文的詩意蕩然無存,學生的注意力不可能又要學會兩種修辭又要關注怎么朗讀。所以,我避而不談,然一味地品讀課文,沒有深入的思考、認識,最后在理解上難免膚淺。
二.多角度地啟動學生感情的思索
現(xiàn)在學生朗讀課文,看似很投入、很有感情,其實大都時候是裝模做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到位,沒能達到心領神會的地步。如何啟動學生的感情,讓學生自己體會課文的思想,用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來朗讀課文,是我一直在思索的問題。而這個問題非常棘手,我們教師看似很容易讀出味道來的文字,學生就是找不到感覺,而這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講不清楚!
一直以來,我們是這么指導朗讀的,從語言文字上入手,哪個字,哪個詞可以看出什么東西來,然后放手讓學生去讀,至于他能夠理解到哪一層次,那是他的問題。這種教法扎實、管用,但學生的理解是瑣碎的,如果碰上一大串的需要朗讀指導的句子,如《秋天的雨》的第二自然段,一共有七句話,一一羅列指導,又費時又費力,學生的理解也是孤立的,沒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勢必很難朗讀出什么味道來。
我就是犯了這么一個錯誤,自己以為自己盡力了,但感覺學生的朗讀沒有達到預想效果。
經(jīng)老師們點醒,我知道自己的癥結(jié)所在,那就是對教材的理解還不夠,沒有從多種角度來啟動學生的情感。仔細研究第二自然段,我有兩個發(fā)現(xiàn):一、課文七句話是按總分順序?qū)懙?,除總起句外,其他六句話是按由高到底的順序?qū)懙?二、第二、三兩句句式雷同,后四句各不相同,可以把他們提出來做一對比,更好地從句式上去感受課文語言的豐富多彩。能做到以上兩點,學生理解課文不是更深入了嗎?學生對文意的把握不是更整體了嗎?對學生積累詞語也好,仿寫作文也罷,均有益處,實在受較。
三. 教學機智中“亮點”與“斑點”的警醒
我在教學第二自然段第五句話“橙紅色是給果樹的,橘子、柿子你擠我碰,爭著要人們?nèi)フ?”時候,設計了一個創(chuàng)意練習:這些你擠我碰的果子會說些什么呢?課前我也沒深思,想當然的認為,學生說什么——只要不是文不對題,那都是對的,都應該值得表揚。試教時出現(xiàn)了這樣的答案:“你很丑,別擋著我,快滾開!”, “我比你漂亮,人們要摘我呢,你滾一邊去!”……乍一看,這些答案都對,沒什么問題呀!深究發(fā)現(xiàn),這些答案雖然反映了“自我表現(xiàn)”這一主題,與“你擠我碰,爭著要人們?nèi)フ?rdquo;對號,但語言文字稍嫌粗魯,與課文的意境背道而馳,與教學要求相悖。
當時,我沒有引導好這一細節(jié),就這么輕輕松松地讓它過去了,草率地處理,讓這一本想鑄就的“亮點”在無意之間變成了“斑點”,它就像一根哽在喉嚨口的魚刺,影響了整個消化道的暢通。
所以,我覺得以后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太關注教師自己的設計環(huán)節(jié),而更應該關心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特別是學生的回答,學生的回答不是為了填充教師的提問,而是學生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上經(jīng)教師提問啟發(fā)后的綻放,應該引起教師的重視。
教師如果花一兩秒鐘來思考學生的回答,那么這一兩秒鐘就有可能成為整堂課的亮點。
以上是我聽了老師們的評課后所作的反思,四個字——受益匪淺。
2021-07-09
2021-07-08
2021-07-08
2021-07-08
2021-07-08
2021-07-08
2021-07-07
2021-07-07
2021-07-07
2021-07-07
2021-07-07
2021-07-06
2021-07-06
2021-07-06
工作態(tài)度怎么寫 具有穩(wěn)定的工作心態(tài)
2021-07-06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查查吧平臺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圖片涉及侵權(quán)行為,請發(fā)送郵件至85868317@qq.com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