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小貝多芬趁父親不在家,央求媽媽說:“媽媽,讓我出去玩一會兒吧。就一小會兒,回來就練琴。”
媽媽是最能理解孩子的,她也不滿意丈夫的教育方法,就叮囑小貝多芬:“去玩一會兒吧,千萬別讓爸爸知道了。”
“知道了,媽媽。”小貝多芬飛也似地跑了出去,象只出籠的小鳥一樣。誰知他剛到街上就被喝得醉醺醺的父親發(fā)現(xiàn)了,約翰大發(fā)脾氣,揪著耳朵把他捉了回來。小貝多芬嚇壞了,求助地望著媽媽。媽媽鼓足了勇氣勸丈夫說:“約翰,孩子還小啊,才4歲……”
“你懂什么!我是音樂家,我要怎么做,就得怎么做。”約翰既固執(zhí)又蠻橫。
小貝多芬被迫又坐在鋼琴前,眼淚一滴滴灑落在琴鍵上。
鄰居們也看不下去,有時也當面勸約翰別這樣對待孩子。他聽也不聽。一次半夜喝醉了回來,竟從床上把貝多芬喊起來練琴。
這種殘酷的練琴,沒有使貝多芬對音樂產生反感,形成心理上的障礙,實屬幸運,這也許是貝多芬的個性獨特之處。
貝多芬8歲那年,約翰認為兒子可以為他賺錢了。他在科隆音樂學校大廳,搞了一場鋼琴演奏會,標價每人1塊金幣。為了增加票房價值,調動聽眾的好奇心理,他故意在廣告上把貝多芬說成6歲,以達到神童演奏的效果,1778年3月26日的科隆報紙上赫然刊登著“6歲兒童音樂演奏會”的消息。這次演奏還算成功,從此他不斷地帶著貝多芬四處旅行演出。貝多芬上了小學之后,稍稍擺脫了父親的控制,在學校里他才有點自由的時間。
童年的日子是值得留戀的,可是貝多芬的童年沒有伙伴,沒有童年的歡樂。他是孤獨的。他時常偷偷地站在小閣樓的窗前,望著街上的行人,小朋友們在追逐戲嬉,小貝多芬多想跟他們一樣無拘無束地玩啊,跳啊。環(huán)境使他過早地成熟。一個10歲的孩子,坐在萊茵河邊,對著緩緩北去的河水,想著、想著……在沉思中他忘了一切,精神恍惚。長大以后,這種沉思竟成了習慣。一生中他能夠忍耐著寂寞、孤獨,也許是在童年的性格中奠定了基礎。沒有孩子的天真,沒有他撒嬌弄乖的家庭條件,他只有從音樂里去尋求安慰。他愛萊茵河岸邊的綠野、樹上的鳥鳴、遠處教堂的鐘聲,這些都能使他忘掉憂愁,得到慈父般的撫愛。
萊茵河莊嚴地流著,它給了貝多芬以音樂的天賦,也給了他少年時代的貧困和孤獨…
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九部交響樂,兩首彌撒曲,還有不勝列舉的序曲、協(xié)奏曲、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曲,深深影響了后來作曲家的風格,例如:交響樂《英雄》、《命運》、《田園》,第九交響樂的最后樂章《歡樂頌》;序曲《愛格蒙特》;第五號鋼琴協(xié)奏曲《皇帝》;《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等等已是家喻戶曉。他為人類留下了一筆寶貴財富,對世界音樂的發(fā)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而被世人尊稱為“樂圣”。
以上就是關于貝多芬的故事,辛酸少年貝多芬的詳細信息,希望您能夠喜歡。
推薦閱讀:
2021-07-09
2021-07-08
2021-07-08
2021-07-08
2021-07-08
2021-07-08
2021-07-07
2021-07-07
2021-07-07
2021-07-07
2021-07-07
2021-07-06
2021-07-06
2021-07-06
工作態(tài)度怎么寫 具有穩(wěn)定的工作心態(tài)
2021-07-06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查查吧平臺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圖片涉及侵權行為,請發(fā)送郵件至85868317@qq.com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