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恰似一片汪洋,無邊無際。樹木姿態(tài)各異,如幢頂,如傘蓋,又如古寺寶塔。它們排列整肅,如孫武之軍陣、秦皇之兵馬。樹干都是濕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間霧氣之中了。雖是盛夏亭午時分,驕陽噴焰,卻透不進日光來。我們的身上也分明有點薄濕了。忽然間,我覺得,這不就是唐詩中所說的“入云深處亦沾衣”嗎?
在樹身之間穿行了一陣,我們終于看到了神木。它是臺灣著名的紅檜,木有香氣,高達58米,胸徑6.5米,可以說是罕見的龐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它的樹齡大約有三千年,被發(fā)現(xiàn)的歷史也近一個世紀了。這些或許是它被冠名為“神木”的原因吧。同時,我也明白了,沒有那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這樣的樹中巨子的。
就在我抵臺的前幾周,一聲焦雷,從神木貫頂而下,一劈為三,中間全成枯焦。兩段橫臥地上,一段還站著。即令受此巨創(chuàng),被用碗口粗的鋼索系在另幾棵原始大樹上,神木依然拔地參天,八面威風,雄踞山間,無可匹敵。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標志、靈魂。
下山的路上,不知誰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個游程卻沒有看到一位阿里山姑娘。山中人少樹多,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樹密、陰厚,仿佛能揉出濃汁。我只覺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作者簡介
吳功正(1943~)筆名吳文、埝任等。1943年10月出生,江蘇如皋人。中共黨員。作家,文藝評論家。1967年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1963年9月至1967年7月在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讀書。1967年7月至1968年8月,因“文化大革命”在校教書;1968年8月至1970年8月在鄉(xiāng)下勞動,跟貧下中農(nóng)“三同”;1970年8月至1976年12月在如皋師范學校教書;1976年12月至1982年12月在南通師院中文系教書;
1982年12月調(diào)至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任江蘇省如皋師范學校教師,南通師專中文系教師,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江海學刊》主編,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當代文藝評論家,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1962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要研究中國文學史、中國美學史、斷代美學史。主要作品有《小說美學》《明清短篇小說概論》《郭沫若歷史劇研究》《古文鑒賞集成》《六朝園林》《六朝文學》《六朝美學史》《唐代美學史》《古今名作鑒賞集粹》《中國文學美史》《山水詩注析》等。
以上就是關于阿里山紀行散文閱讀的分享,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2021-07-09
2021-07-08
2021-07-08
2021-07-08
2021-07-08
2021-07-08
2021-07-07
2021-07-07
2021-07-07
2021-07-07
2021-07-07
2021-07-06
2021-07-06
2021-07-06
工作態(tài)度怎么寫 具有穩(wěn)定的工作心態(tài)
2021-07-06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查查吧平臺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圖片涉及侵權行為,請發(fā)送郵件至85868317@qq.com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