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吧首頁 | 環(huán)境保護專題深圳地圖 | 地圖找房
環(huán)境保護專題

如何保護文化遺產(chǎn) 文化遺產(chǎn)保護意義(2)


2010-08-04 11:39  [查查吧]  來源:uabf.cn  

  保護文化遺產(chǎn)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在文化遺產(chǎn)保護過程中,包括文化傳承人自己,在被挖掘之前,并未明確地意識到他所保留的是文化。經(jīng)過文化挖掘以后,他認識到了本身的價值,開始充分地愛惜自己,愛惜這種古老的文化,把傳承這種民族技藝作為很榮耀的事情。每當有人來到村屯,他會主動驕傲地給大家介紹講解,充分地展示自己。曹保明高興地對記者說,近些年這在我省已經(jīng)成為了很重要的事項,而且國際上很多外國朋友在網(wǎng)上查到,也不斷地和文化傳承人聯(lián)系。地區(qū)的知名度在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之后得到了充分的弘揚,吉林和長白山的精神也在這種文化中得到了傳承。傳承人自己也重新認識了自己,尊重了自己,而且特別重要的是尊重了祖先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技藝——這是保護文化遺產(chǎn)很重要的一個層面。另一個層面就是與此同時,是把一種精神的能力傳承下來了。民眾充分認識到,并不僅僅只有那些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才屬于文化遺產(chǎn)而需要保護,我們身邊的點點滴滴都可能是文化遺產(chǎn),都亟待人們的保護和認識,而保護文化遺產(chǎn)就是為了保護人類自己,也是為了保護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


  這些年,曹保明一直在大聲疾呼——一定要保護好文化傳承人,因為文化傳承很重要的一點是靠人往下傳承的??蓚鞒腥撕芏喽家呀?jīng)非常蒼老,都住在很偏僻的地方,極易被忽視和遺忘,有的生活很困難。曹保明談到了養(yǎng)鷹人趙明哲:每天他連一口肉都不舍得吃,他要給鷹留著,而一只鷹每天要吃八兩肉??吹节w明哲連衣服都沒有,曹保明心疼地給他做了一件皮襖。曹保明認為,愛護傳承人是給他一種責任,讓他承擔起文化傳承的責任。


  日前,央視網(wǎng)主持人曾在訪談中問曹保明,網(wǎng)友們提問——70余本專著是一個很浩大的工程,他是花了多長時間、在怎樣的努力下完成的這個大工程?其實,曹保明在30多年時間里幾乎沒有一個春節(jié)在家里過,每當過年過節(jié)游子歸鄉(xiāng)時他都離開家,走向荒山、走向偏僻的村莊,去和傳承人在一起生活。在傳承人去世的時候,他也要去參加葬禮,到他們的墳頭上看望,并和這些傳承人的后代成為知心朋友。他家里常來很多這樣的人:他們一個個背著菜板子,拿些豆包,卷一卷樺樹皮,拄著棍子走進曹保明的家門。這些蒼老樸實的人都是他的朋友,都是傳承人的后代。曹保明的70多本書都是他走進民間的成果,他常感慨地說:“這就是我最大的收獲。如果沒有這些傳承人和他們的文化遺產(chǎn),如果沒有這些傳承人獨特的生活角落,如果沒有我走進的這些生活,就沒有這些書。所以我的很多書實際上不是我的。看上去是落上了我的名字,但在書的背后是那些根本沒有名、不為人所知的那些生動歷程的傳承者。他們才是我們應該敬仰、應該永遠記住的角色。”


  留住文化遺產(chǎn)是人類共同的使命


  獲得“中國文化遺產(chǎn)保護十大杰出人物”稱號之后,曹保明覺得更加有了一種精神的力量,因為這表明文化遺產(chǎn)保護本身形成了一個品牌。他深知獲得這樣一個稱號的同時更是獲得了一種使命。


  面對飛速發(fā)展的城市建設,曹保明一直心存隱憂:許多歷史文化遺跡都不存在了,有的只剩下一個名字,有的甚至只剩下了一個遙遠的傳說。他認為城市中最難保護的文化就在于此,這也是所有城市共同的難題。比如在我省就有一個地方,此地曾經(jīng)是“九一八”事變第二天1931年9月19日日本突襲長春的戰(zhàn)斗地。當時日本軍隊進攻長春南大營,這里駐守的第二十團不聽蔣介石不抵抗的命令,奮力抵抗日本侵略者,慘烈的戰(zhàn)斗打了一天一夜。這個地方解放后只剩下一個破樓碴子。后來有一個開發(fā)商要建樓,并且開始清理這個樓碴子。聽到這一消息,曹保明馬上給有關領導寫信,闡明我們除了地面建筑需要保護之外,其實還需要保護這個地名,這個地方叫“南大營遺址”。曹保明為此起了個名稱——文化發(fā)生地。他再三申明,東西消失了不要緊,但它要有一個地,文化發(fā)生地。這個地方盡管什么也不存在了,但是它有一個名存在,這個名就是文化。


  實際上,在2008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jīng)把地名列為了文化遺產(chǎn)。就像我省的南大營一樣,很多城市都面臨這種開發(fā)與保護的問題。在高樓大廈中,在快速的城市建設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保護城市的名、街區(qū)的名、歷史紀念地的名、一些已逝去人的名。高樓大廈可以蓋,街道可以更新改造,但是文化發(fā)生地的記憶不能丟。名字在,文化就在;文化在,人類的記憶就在;而記憶是人類最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當我們的子孫后代走到那片地方的時候,知道這個地方的名字,知道在那一段時間有這樣一種歷史,在這片土地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什么,這就是留存的歷史和文化。


  山河長不朽


  文化永留存


  保護文化遺產(chǎn)需要全社會的參與。那么怎樣做才能更加有效地保護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呢?其實要作到有效保護首先還得從文化遺產(chǎn)本身來說——就是讓人們知道遺產(chǎn)是什么?我們保護的是什么?我們留住這些干什么?我們走進這些應該思考什么?讓人類、讓社會、讓未來、讓歷史有清醒的認識。比如已經(jīng)被批準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二人轉,人們只知道二人轉好聽,唱得好、跳得好、念得好……可并不知道這種遺產(chǎn)在傳承的過程中,有多少心血在付出,傳承遺產(chǎn)的人是怎樣的一種情感。其實文化遺產(chǎn)就是凝結著人類的情感,凝結著人類的精神和力量。曹保明曾含淚對記者講述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東北有個唱二人轉的老藝人賈連吉,70多歲時得了重病。去世那天,他突然跟老伴說:“老伴呀,你把門推開,我唱兩句再走。”老伴把門推開,他躺在炕上唱了兩段二人轉就咽氣了。當我們聽到這樣的故事時,應當充分領略到這泣血含淚的文化遺產(chǎn)意味著什么。


  隨著社會文明的提高,隨著全社會對文化遺產(chǎn)關注意識的增強,文化保護工作者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文保行列中。實際上,許多著名的文化專家走上文保這條路,一開始也不一定是自覺的,而是在探索過程中逐漸感受到文化遺產(chǎn)的力量。這種力量除了責任之外,還是一種復合性知識,就是要了解人類的歷史,了解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化人類學等諸多學科。這樣一種綜合的了解,都統(tǒng)一在強烈的歷史責任感上。曹保明發(fā)自心底地感嘆:文化遺產(chǎn),當你了解它、認識到它的價值的時候,你就會離不開它。


  日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馮驥才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文化概念: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從道光到咸豐年間,3500萬人闖關東,那么有沒有闖關東年畫呢?馮驥才提出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浪漫的文化命題,這個預測命題很令人深思。曹保明聽到這個命題后得到的重要提示是:一個人,只要你去尋找一種東西,那種東西也就一定在尋找你。于是,他帶著這個浪漫的設想,在馮驥才的指導下,用半年的時間走遍了大東北,終于在我省白城地區(qū)的通榆找到了木版年畫——即山東人闖關東帶來的木版年畫作坊。馮驥才得知后高興地說:“我們這種命題式的調查,恰恰應了一句話,人們往往只從美術的角度看待美術,其實應該從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待美術、看待音樂、看待其它類似音樂和美術這樣的文化遺產(chǎn)。”曹保明認為馮驥才的這種思維角度非常新穎、意義非常深遠,因為30多年來,曹保明就是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尋找著被人類遺忘的角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反過來又鼓勵他、促使他重新走進一個又一個領域。是文化遺產(chǎn)感動了他,同時也使他重新認識了文化遺產(chǎn)。


  中華五千年文化遺產(chǎn)豐富的價值內涵、文?;顒拥墓嫘约捌涓叨鹊奈幕衽c道德含量,讓人們從更高更新的角度認識了自己、認識了生養(yǎng)我們的這片土地、認識了我們的民族、認識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意義、更豐富多彩、更精神振奮、更自信自豪。文化遺產(chǎn)是什么?是一個民族心底的精神力量!是一個民族奮進向上的力量!是一個民族從愚昧走向進步的力量!它傳承著一個民族久遠的歷史,是人類社會發(fā)展與進步最重要的精神支撐。文化遺產(chǎn)以其永久的風姿激勵國人,感動社會,喚起人們高度的時代責任感,守望精神家園,傳承華夏文明,創(chuàng)新人類文化。山河長不朽,文化永留傳。

關于我們 媒體報道 廣告服務 誠聘英才 法律聲明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所有 ?2010-2012 查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