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隱藏的后半句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根本不是你們從字面上理解的,說天地殘暴不仁,把世間萬物都看成豬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豬狗,也根本不是你們想的那樣說所謂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們,把百姓看得低微卑賤。其實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說,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你們推崇的這句話,它的原意中根本沒有你們所需要的壓迫與歧視,卻恰恰相反,它說的是一個公平的道理,我們所有的人,所有的眾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
被隱藏的后半句之【不見棺材不落淚】
如果不管誰的棺材,只要見到棺材就落淚,那就有點莫名其妙了。其實,這個俗語本來應當是“不見親棺不落淚”,由于誤傳的結果,訛變成了現在的“不見棺材不落淚”。
被隱藏的后半句之【狗屁不通】
這個俗語其實應該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沒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頭來散發(fā)體內的燥熱。“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這個生理特點。
被隱藏的后半句之【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這又是一個因為諧音而誤傳的俗語。“皮匠”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指“副
將”,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這比較挨邊,用皮匠來比就不可思議了,況且前面加個臭字,明顯的帶有歧視皮匠的意思。久而久之,人們遂將“裨將”都說成了“皮匠”
被隱藏的后半句之【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這個俗語更不可思議,人怎么會嫁給雞或狗?“雞”和“狗”,來源于諧音“乞”和“叟”,原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意思是一個女人即使嫁給乞丐或者是年齡大的老叟也要隨其生活一輩子,這個比較符合生活實際。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這一俗語轉音成“雞”轉音成“狗”了。
被隱藏的后半句之【有眼不識金鑲玉】
本是“有眼不識荊山玉”。荊,指古代楚國;“荊山玉”,是玉匠在荊山發(fā)現的玉。
被隱藏的后半句之【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費鞋。或許是因為某些地方的方言管鞋子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被隱藏的后半句之【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由於我們對「上、下」兩個認識不全。常將它們做「及」解。其實「上下」還有「尊卑」之意,該說原意應為「刑不尊大夫,禮不卑庶人」,不會因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罰,也不會因為是平民,就將他們排除於文明社會之外。不作此解,與「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就自相矛盾了。更簡單的判斷是:自從漢代「獨尊儒術」至有清一朝,刑及大夫的案例并不少。
被隱藏的后半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
這句名言出自《論語*秦伯》中的“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表述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則是宣揚愚民權術的名言。
《論語》主要是記載孔子的語錄,上下文之間往往沒有多少聯系。當時的文章,除了句斷,其它標點符號還沒有發(fā)明。所以,被誤讀是可能發(fā)生的事。
如將這句話更正為“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則與孔子另一句名言“有教無類”一脈相承。也使得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形象躍然紙上。
被隱藏的后半句之【王八蛋】
“王八蛋”這是民間的一句罵人話。實際上,這句話的原來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記了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來卻被訛變成“王八蛋”。
被隱藏的后半句之【不孚眾望】
“孚”,信服的意思。不孚眾望,即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不孚眾望”與“不負眾望”,雖一字之差,其語義迥乎不同。“不負眾望”意為“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這兩個成語不能混用。還有“深孚眾望”,意思與“不負重望”差不多,只是“深孚眾望”程度更深一些。
被隱藏的后半句之【人盡可夫】
原文見《左傳 桓公十五年》: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將享子於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殺雍糾,尸諸周氏之汪。公載以出,曰:“謀及婦人,宜其死也。”夏,厲公出奔蔡。
本意為:女子未出嫁時,人人皆可以為其丈夫,至于父親,為天然骨血關系,只有一人,不能與夫相比。
現在為貶義,形容生活作風不檢點的女子,可以和所有的男人上床,當自己的丈夫看待。
被隱藏的后半句之【如果說我能看的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事實上,這是牛頓在給胡克的信中用來諷刺胡克的一句話 !
這句流傳了幾百年的名言," What Descartes did was a good step. you have added much several ways, & especially in taking the colours of thin plates into 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 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ye shoulders of Giants." (〔關于光學〕笛卡爾往前邁了不錯的一步,您在很多方面又對其做了豐富,特別是把對薄板顏色的思考引入哲學。如果我能看的更遠的話,那也是因為我站在您這樣的巨人的肩上。)
牛頓這里表面上稱贊虎克是“巨人”,其實是在諷刺虎克。不僅因為虎克在光學的成就還稱不上巨人,而且因為大家都知道虎克這個人身材矮小,可能還有些駝背,用牛頓的話形容 "is the most and promise the least of any man in the world I ever saw"。原來,這位還沒有發(fā)表"The Principia", 剛剛有些名氣的劍橋大學教授根本沒有謙虛的意思,他也不會想到這句揶揄自己老對手的話會被后世小學生掛在教室里成為座右銘。 ——事實上,這是牛頓在給胡克的信中用來諷刺胡克的一句話
被隱藏的后半句之【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原文釋義是歌頌戰(zhàn)友之情,是兩名戰(zhàn)友在艱苦漫長的遠征環(huán)境中相互勉勵之詞。原文出自《詩經》“邶風”里的《擊鼓》篇,全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契闊”的本意是“勤苦”,縱觀此詩,全文描寫的是戰(zhàn)斗場面,整段話是兩名戰(zhàn)友在艱苦漫長的遠征環(huán)境中相互勉勵之詞。在《詩經》保留至今最早的注解“毛詩”和“鄭箋”中,可以看到,這段話是歌頌戰(zhàn)友之情的,后來被人誤用為“山盟海誓說”并廣為流傳!
怎么樣,看了這些被隱藏的后半句與 被誤傳的名言,有沒有一種三觀瞬間崩塌的感覺呢?事實就是這樣,人們總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去相信,如果這些名言能給我們帶來力量,被隱藏后半句又有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