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深圳旅游 > 國內(nèi)旅游 > 西夏王凌景區(qū)景點大全

西夏王凌景區(qū)景點大全

  西夏王凌有哪些景點?下面為大家介紹的是西夏王陵景點介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西夏王陵簡介:

  西夏王陵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西約30公里的賀蘭山東麓。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寢,在方圓53平方公里的陵區(qū)內(nèi),分布著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1988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被世人譽為“神秘的奇跡”、“東方金字塔”。

  西夏是十一世紀(jì)初以黨項羌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銀川市)稱帝建國,于1227年被蒙古所滅,在歷史上存在了189年,經(jīng)歷10代皇帝。其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guān),北控大漠,地方萬余里”,最鼎盛時期面積約83萬平方公里,包括今寧夏、甘肅大部,內(nèi)蒙古西部、陜西北部、青海東部、新疆東部及蒙古共和國南部的廣大地區(qū)。前期與北宋、遼平分秋色,中后期與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據(jù)西北兩百年”。

  陵區(qū)概況

  裕陵 <1號陵>

  考古調(diào)查稱1號陵。位于西夏陵區(qū)最南端,俗稱“雙陵”之東側(cè)。陵主李繼遷,廟號太祖,墓號裕陵,系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祖父。生于宋乾德元年(963年),卒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黨項族平夏部落首領(lǐng),西夏王朝奠基者。自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起,抗宋自立,逐漸強大。宋雍熙二年(985年),誘殺宋將曹光實,襲據(jù)銀州(今陜西榆林南),自稱定難軍留后。宋至道二年(996年),邀擊宋軍于浦洛河,進圍靈州(今寧夏靈武市西南)。宋師以五路出擊,無功而返。次年,遣使求和,授定難軍節(jié)度夏州、銀州、綏州、宥州、靜州等州觀察處置押蕃落使。宋咸平五年(1002年),攻陷靈州,改稱西平府,定為都。次年,攻西涼府(今甘肅武威),早吐蕃大首領(lǐng)潘羅支襲擊,中流矢,次年死。子德明繼位,尊為光孝皇帝。孫元昊建國后追謚神威,廟號太祖,墓號裕陵。

  嘉陵 <2號陵>

  考古調(diào)查稱2號陵。位于裕陵之西北部約30米處。陵主李德明,李 雙陵,即1號、2號陵繼遷之長子,系西夏皇帝李元昊之父。宋景德元年(1004年)嗣位。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遼封為夏國王,遂建宮闕于鏊子山(今陜西省延川縣西)。宋天禧四年(1020年),遷都懷遠鎮(zhèn)(今寧夏銀川),改稱興州。次年,遼封為大夏國王。宋明道元年(1032年)宋封為夏王,同年卒。李德明與宋、遼和好,集中力量開拓河西,戰(zhàn)勝回鶻,取得甘州、瓜州、涼州,奠定了西夏版圖。子元昊追謚光圣皇帝,廟號太宗,墓號嘉陵。

  泰陵<3號陵>

  考古調(diào)查稱3號陵。位于西夏博物館西南,俗稱“昊王墳”,是旅游者經(jīng)常參觀的一座王陵。塋域面積約15萬平方米,雖遭破壞,但仍是整個陵區(qū)中規(guī)模最大的西夏帝王陵墓。陵主李元昊,小字嵬理,后改姓嵬名氏,更名曩霄,自稱“兀卒”(意天子)。性雄毅,多大略,曉“浮圖佛學(xué),通蕃漢文”。宋天圣六年(1028年),率兵襲破回鶻夜洛隔可汗,奪取甘州(今甘肅張掖——)。24歲被立為太子。宋明道元年(1032年),父死襲位,去唐、宋朝廷所賜“李”、“趙”姓,號“嵬名氏”。稱帝,立年號,更衣冠,立官制,制禮儀,建蕃學(xué),置十二監(jiān)軍司,又命大臣野利任榮創(chuàng)制文字(西夏文)。宋寶元元年(1038年),筑壇受冊,即皇帝位,國號大夏,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年號天授禮法延祚。宋康定元年(1040年)、宋慶利元年(1041年)及二年,大舉攻宋,與宋軍分別戰(zhàn)于三川口(今陜西延安西)、好水川(今寧夏隆德縣西)和定川寨(今寧夏固原中和鄉(xiāng)),皆獲勝。夏天授禮法延祚七年(1044年),與宋議和,并稱臣于宋。宋冊封其為夏國王。夏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 年),因奪子寧令哥妻,在沒藏訛龐唆使下,被寧令哥刺死。在位17年。謚武烈皇帝,廟號景宗,墓號泰陵。

  泰陵布局

  泰陵是整個陵區(qū)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歷經(jīng)千年,地面建筑雖遭嚴(yán)重破壞,但陵園的闕臺、陵臺基本完好,陵城神墻、門闕、角臺大部尚好,布局清晰可辨。整座陵園從南到北的遺存有:

  闕臺

  闕臺:位于陵園南端,于中軸線兩側(cè)對稱排列,東西相距離20米,由黃土筑成。闕臺正方形,邊長8米,高7米,上部內(nèi)收,頂部有一小臺基,其上散有殘磚瓦,推測為原有建筑。闕臺是低齡區(qū)別于陪葬墓的特征之一。

  碑亭

  碑亭:位于中軸線兩側(cè),東西對稱,闕臺北34米,東西兩碑亭相距80米。1987年考古工作者正是發(fā)掘東碑亭,臺基呈圓角方形,四壁呈三級臺階式。臺基地邊長21.5米,頂邊長15.5米,高2.35米。四壁臺階以繩紋磚包砌,石灰勾縫,局部磚尚存。有三個人像碑座出土(應(yīng)為四座,存三毀一);還出土有西夏文殘碑360塊,殘片文字最多的僅5字;還有瓷、銅、鐵碎片及泥塑殘塊等。

  月城

  月城:位于碑亭北,呈東西長方形,東西距120米,南北距52米,墻基寬約2米,高0.7米,占地約10畝,北與陵城南墻相貼。城如月牙露出,故名月城。月城南墻正中有門,石道兩側(cè)有石像生基址。

  陵城:四面城墻(俗稱神墻)環(huán)繞,呈南北長方形,南北向距180米,東西相距160米。城墻墻基寬3米,用黃土分段夯筑,各段基如須彌座狀,故又稱須彌座式神墻。陵城四周城墻正中辟門為門闕,門址寬約12米,每個門闕由三個圓錐形夯土基座組成,從地面散布的瓦片、脊飾殘件推測,曾建有門樓。城墻四角各有角臺,角臺有磚瓦殘存。在南神門內(nèi)約25米偏西處,有一用黃土墊實的臺基,直徑20米,高0.7米,其上建筑無存,周圍地面殘存大量青磚灰瓦及琉璃構(gòu)件,此為獻殿。

免責(zé)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查查吧平臺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圖片涉及侵權(quán)行為,請發(fā)送郵件至85868317@qq.com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返回查查吧首頁,查看更多>>
提示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查查吧平臺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圖片涉及侵權(quán)行為,請發(fā)送郵件至85868317@qq.com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優(yōu)惠商城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