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插柳習俗 掃墓為何獻桃花艾草
2011-03-31 14:28 [查查吧] 來源:uabf.cn 點擊:次清明節(jié)插柳習俗
清明節(jié),我國民間有插柳習俗。專家介紹說,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普遍存在三種說法。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據說,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中國人將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節(jié)。清明節(jié)正是百鬼出沒頻頻、索討多多的時節(jié)。受佛教的影響,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許多人便認為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稱為“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寫道:“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節(jié),值此柳條發(fā)芽時節(jié),人們便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種說法是,此俗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jié)而焚身于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fā)現(xiàn)當年被燒毀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并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后,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清明插柳戴柳成為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征。
清明節(jié)祭祖、悼念親友為何在墓上獻桃花、艾草?
大約在每年四月四、五或六日,整個節(jié)氣共七天,有前三后四之說。即清明前三天和清明后四天為祭祖時間.
清明掃墓是麗水人祭祖的重要習俗,掃墓的時間在清明節(jié)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群眾稱為“前三后四”。此外在陰歷七月半及丈八日(指陰歷正月初八日)也有部分民眾到祖墳掃墓的習俗。掃墓時必備有蓬點心,也叫清明馃,在墓前設祭品茶、酒、飯及豐盛的菜看,點燃香燭,在墓旁另點一支佛香,是祭山神土地的,然后向先祖祈禱,以求先祖的護佑,使子孫平安、合宅安寧、事事順利。祈禱畢,用紙馬(燒紙)在墳上各處放置,用土塊壓住,俗稱“飄墳”。飄墳畢,用彎刀砍除墳上草木并挖來草餅置放在墳頭上,將茶、酒灑于墳前以盡孝思,并在墳前及土地神插香處,各焚紙錠、紙馬和冥錢紙幣,蓬點心散給前來看望的牧童及其他人。掃墓日,家中要在先祖靈位前做羹飯祭祖,祭品中必備有蓬點心。清道光二十六年《麗水縣志》也有清明節(jié)煮蓬葉為汁和以米粉做成蓬葉面,再做成蓬點心,必獻其先祖的記載。所以麗水人祭祖必備蓬點心,此俗至今仍存。麗水一些大戶人家在掃墓時有分饅頭肉的習俗,用祭田收入供家族聚飲稱做吃清明”。聚飲在清明日前后,聚飲后由值祭戶去祖墳掃墓,掃墓畢,凡參加掃墓的子孫,每人分給大饅頭四只,另有豬肉一斤。清明掃墓,唐代已盛行,宋代人《夢粱錄》載,清明節(jié)“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清《通禮》載:“歲、寒食及霜降節(jié),拜掃墳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剪除雜草,故稱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