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的深圳女人
2010-03-05 10:37 [查查吧] 來源:uabf.cn這個城市成名的女人有兩種,小于18歲的、在深圳長大的她們——因為優(yōu)越的條件;大于18歲的、闖深圳的“她們”——因為勤奮努力。在這個以打拼著稱的新城市,她們與“她們”是不一樣的。雖然生活在同一個天空下,離開這個城市,她們都會被喚作“深圳女人”,但是在城里,她們與“她們”卻似乎只在不同的時空出現(xiàn),沒有任何交集。
她們在這個城市有一個家,一個不是自己組建的,而是父母為她們營造好的家;“她們”則是這個城市的中堅分子,“她們”從各個地方匯聚于此,為夢想、為生活,為了“她們”的下一代在這個新城市也有一個父母營造好的家。如果說“她們”的生活方式像一個柜子,那么這個柜子有可能隨時隨地搬移,而她們則更像柜子里一格格的抽屜,拉開來,推進去,到老也還是那個樣子,不愁吃、不愁穿,可是也別想生腳跑到哪里去。
她們的父母多是當年深圳的開拓者,這個城市是他們打下來的江山。她們在這個只有20多歲的城市生活了至少10年以上,也就是說,她們的學生時代是在這個日益更新的城市中度過的,現(xiàn)在她們已經(jīng)到了有掙錢能力的歲數(shù),不過她們并不急于談婚論嫁,也不急于置業(yè)安家。她們選擇與父母同住,這些伴隨繁華成長、沒有經(jīng)過獨立奮斗的深圳女人臉上并沒貼標簽,所以她們不動聲色地生活在這個城市,恣意地享受這個城市給予她們的養(yǎng)分。
她們與“她們”在生活上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她們不知道也無從體會租房的意義,對“同性合租”、“異性同居”置若罔聞,只有“二次置業(yè)”這樣的字眼才有可能波及到她們或她們的父母。她們基本依附在富裕父母的羽翼下,住在家里吃在家里,薪水只是用來滿足自己的吃穿講究、到處游樂的享受,即使買房,她們也一定爭取一次付款的方式,不一定是因為折扣,而是按揭了房子就要背負20年的責任。
所以大多時候她們是到了獨立適婚年齡卻還不愿獨立門戶,只求維持現(xiàn)狀的“食客”一族。也許她們和她們父輩之間這種依附與被依附的關(guān)系是成長背景就已經(jīng)注定了的。她們明白自己其實比任何時代的人都擁有“與時共進”的優(yōu)勢,所以她們比較自戀。而她們的父輩經(jīng)歷過歷史的轉(zhuǎn)折起落,而立之年才迎來改革開放。所以他們責任感強,精打細算,他們有一種付出精神,把所有的賭注押在她們身上,希望用她們的幸福來補償自己貧瘠的青春。這樣的兩代人是如此互補,各得其所。所以她們可以心安理得地把生活負擔留給家長,把輕松和享樂自己帶走,而他們則心甘情愿地“只要你過得比我好,什么事都難不倒”。她們從沒有奢望深圳能給她們什么成就和事業(yè),她們只知道如果沒有父母的庇蔭,即便能在這座人才濟濟的都會里勉強安身,也肯定無法立命。所以,深圳對她們的意義更多是一種“大隱隱于市”的快樂。她們養(yǎng)尊處優(yōu)地生活著,嚴格按照第一代創(chuàng)業(yè)斂財、第二代恣意揮霍的“傳統(tǒng)”過日子,所以在消費習慣上自然比較隨意,沒有節(jié)約的概念,想花就花。
但“她們”不同,“她們”同樣愛深圳,但更多是愿意被她榨干精力和時間,同時也利用她實現(xiàn)名成利就的愿望。“她們”當初選擇深圳,大多是因為深圳和“她們”之間的距離,無論從哪方面說,都足夠遙遠。“她們”相信在這個城市就會忘掉過去,就會得到脫胎換骨的蛻變。所以,深圳對“她們”的意義是能讓“她們”改頭換面,也能重新給“她們”另一種生活的激情。“她們”認為,深圳可以說是一個不公平的城市,但這個城市有自由,不服氣的人大可擇盡手段掙扎出頭。